-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大全集
- 翟文明 于海娣
- 1204字
- 2020-06-24 12:14:46
虎头三绝顾恺之
顾恺之(约公元345年~406年),字长康,又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很有天才,少年就成名。相传顾恺之20岁左右时,高僧慧力在建康募捐修建瓦棺寺。为了帮助慧力筹集捐款,顾恺之便在寺内白壁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这幅画像神采焕发,宛如真人,轰动一时,观者赞赏不绝,施钱很快超过100万。谢安非常器重他,以为“有苍生以来,未尝见之”。
顾恺之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又因他字虎头,因此人称“虎头三绝”。他的画多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顾恺之的人物画的特色是“传神”。为了达到传神的效果,他在画人物时很注重“点睛”。据说,他曾经等了好几年,才为自己画中的人物“点睛”。
顾恺之创作丰富,传世的作品有文献可考者60余件,现存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皆为后代摹本。
《洛神赋图》取材于魏陈思王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曹植在《洛神赋》中以神话故事曲折地表达自己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锐,同时也反映出礼教束缚给男女青年带来的精神上的悲苦,题材很有意义。顾恺之利用绘画手段再现了文学原作的主题,生动感人。画卷从曹植和他的随从在洛水看到洛神起,到洛神离去为止,全卷交织着欢乐、哀怨、怅惘的感情。作品构思巧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十分细腻。曹植的精神依依难舍,怅然若失,浸沉在沉思默想之中,而洛神的回眸顾盼,含情脉脉,与神采飞动的境界相互生色。正如他自己曾说的,达到“悟通神化”的地步。

《洛神赋图》局部
此图取材于魏国曹植名篇《洛神赋》,表现作者由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而产生爱恋的故事。全图采用长卷形式,分段描绘赋中的情节:开始是曹植在洛水边歇息,女神凌波而来,轻盈流动,欲行又止;接下来表现女神在空中、山间舒袖歌舞,曹植相观相送;最后女神乘风而去,曹植满怀惆怅地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分隔,并以舟车无情地飞驶离去反衬人物的依依不舍之情,极为传神。
《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所撰《女史箴》一文而作的长卷。“女史箴”就是劝诫妇女的道德箴言。相传,此文是为讽喻当时的贾后而写的。《女史箴图》原作12段,现存9段。第四段绘有两名妇女对镜梳妆,另一女人对镜端详,画的右面有几行字大意是告诫妇女德行的修养比容貌的修饰更重要。画中线条非常纤细,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的画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人评论他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清淡雅奕,不求藻饰”,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线条似行云流水,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与师承他的南朝陆探微、梁代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世人曾这样评价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顾恺之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著作,提出并阐发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画界尊崇他为“画祖”、“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