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许城

东汉王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割据一方,官僚、豪强趁机争城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渐渐壮大。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扩大了武装。后来,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催和郭汜发生火并,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瓦砾碎石、残垣断壁、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就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搭个简陋的草棚,遮风避雨。这些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

屯田制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曹操推行了屯田制和租调制。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类。民屯是把招募的流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50人为一屯,在屯司马的直接管理之下进行屯田。民屯的屯田区设典农都尉等职,直隶于中央的大司农。民屯的土地由国家拨给,屯田民每年向国家交纳田租。军屯则是以兵士屯田,驻守各地的军队在保持原有军事建制的前提下,以营为生产单位,由将吏直接组织屯田,归中央政府的大司农属下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管辖。屯田的军队实行且田且守,收获物全部上缴国家。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虽然是强制劳动,剥削率也高,但屯田积谷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恢复,结束了东汉以来农民与土地分离的情况。屯田加强了曹操的政治经济力量,为其在三国逐鹿中争取了优势,并为其统一北方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和手下的谋士商量,把汉献帝迎过去。随后,他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怀疑曹操另有图谋,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许城有粮食,但是不便运输到洛阳来,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迁到那里,免得在洛阳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一听许城有粮食,都赞同了迁都的建议。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改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修建了宫殿,献帝便正式上朝了。曹操自封为大将军,从此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但是日子一久,由于要支付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许都的粮食也发生困难了。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无法在许都呆下去了。

有个叫枣祗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提供。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官府和农民平分。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下令实行屯田。不久,许都附近的荒地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获得了丰收。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又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也就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