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研究

王杰 段吉方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35.9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8 12:15:56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该专著从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交互作用的方法问题、重大的理论论争以及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作深入的学理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通过学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途径,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权力话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理论相结合与交融过程中的影响和冲突过程,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出清晰的把握和理论上的描述,并在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中把握它的复杂性和发展轨迹。该专著同时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丰富而复杂的交融对话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问题域和基本语境、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不同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表现,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理论形态、理论上的贡献,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为中国文学理论在21世纪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必要的理论准备。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一直是诗学的热议话题。声音最初指的是诗歌的音乐属性,但由于音乐本身并不是诗歌,而音乐性也不能嚢括当下汉语新诗的美学特征。因此,采用声音一词更具有效性。此外,音与声存在着差异,指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音在诗歌中主要指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规律,以书面的语言文字为主,声偏重于通过音乐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头方式产生的综合效果。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为研究对象
    翟月琴文学20.9万字
  • 会员
    周立波是一位创作丰沃、影响深远的作家,中国的文学批评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未对其给出应有的历史评价。在激情蓬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为“不够理想”和“不够纯粹”而受到打压,而在“新时期”,其作品义因“告别革命”的时代风潮而备受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了一个犹豫徘佪的踟蹰者或是激情涌动的盲从者,他长时间被批评界所低估和片而阐释。本书对周立波的文学创作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他的作品和“五四
    张维阳文学15.3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于谷崎短篇小说,以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研究为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从谷崎短篇小说的题材处理、心理描写、叙事人称、语言艺术、其他艺术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坛的艺术影响六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谷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质,掲示谷崎短篇小说创作精美的主导艺术风格,展示其“东西结合以东为主”的艺术创作道路,以此呈现谷崎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能泉文学20.8万字
  • 会员
    《老子》英译的悠久历史和众多译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本书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选取理雅各、韦利、刘殿爵、韩禄伯和米切尔这五位译者的《老子》英译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历史语境+译者/译作+译文读者”的综合研究路径,描述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译本的特点,并将译者和译本放置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尝试发现和解释社会历史语境与译者、译本及读者之间的关联。
    吴冰文学17万字
  • 会员
    “趣味”一词自滥觞以来便引起了广泛讨论。它不仅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美学、文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乃至心理学和现代神经学等众多领域。尤其在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加达默尔、布迪厄、伊格尔顿、阿甘本、桑塔格以及阿伦特等现当代思想家对该词的关注,有关“趣味”观念的讨论经久不衰,使该词逐步成为现代批评体系中的核心词汇。本书以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再现“趣味”观念在英
    何畅文学19.8万字
  • 会员
    本书收入作者30余年来所撰写的苏轼研究论文22篇,从多个角度对苏轼其人其文进行了立体化的研究。第一编“个性论”探讨苏轼幽默诙谐的性格与超然思想;第二编“人生观探论”考察苏轼的妇女观,君臣观,贬谪辞、谢表与军事思想;第三编“科技活动探论”关注苏轼的科技活动,尤其是对苏轼与医学文化展开深入研究;第四编“‘苏海’蠡测”考察苏轼的松情结、与文同的交游,以及对“穷而后工”说、陆贽的继承与超越;第五编“俗文学
    庆振轩文学30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批评历来具有与时俱进、常释常新的特点,二十世纪莎评更是如此。本书以二十世纪西方莎士比亚批评史为研究对象,以布拉德雷、斯托尔、蒂利亚德、奈特、格林布拉特等重要莎评家为案例,力求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变革的大视野中展现莎士比亚批评发展的主要脉络。
    辛雅敏文学16.7万字
  • 会员
    扬·穆卡若夫斯基堪称布拉格学派从事文学与美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主要从“结构”“功能”和“符号”三个关键词切入,在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与研究了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从历时角度深入解读穆卡若夫斯基的理论产生的原初语境,并系统梳理其理论的来源、发展及影响;另一方面,从共时角度,主要是通过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及法国结构主义的比较,对其学说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加以剖析,尝试揭示捷克结构
    朱涛文学23.2万字
  • 会员
    本书主要以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美国南方地理空间为切入点,研究具体的地理空间书写与作品的政治想象之间的关联。本书分别从黑人青年的身体实践及种族身份的关系、历史记忆与政治理想、全球化时代流散群体的伦理关怀及现代性视野之下美国南方之于当代黑人群体的特殊意义这四个方面探讨莫里森的小说。研究发现,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带有明显的政治想象和诉求,从早期的黑人精神家园塑造到中期的多样化居住地探寻
    张银霞文学17.8万字